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古人云: ?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 ? 只要我们确立目标,不断探索反思,认真总结经验,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短时间网上学习,我明白了网上学习的重要和快捷。本次学习带给我许多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每一次的学习都觉得很充实,聆听智者的教诲,参与伙伴们的探究收获颇丰 !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扎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
一、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法
我们所面对的是 以 具体形象思维 为主 的中学生,更要注意运用形象化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比如我讲网络知识时,我经常会用到报纸杂志和新闻中提到的一些网络中的事件,引起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2、比喻教学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计算机的组成时,如何让学生理解那些枯燥的专业名词呢,我用一个车间的工作流程来比喻,谁在控制,谁在运输,谁在制造等等,然后在用一个具体的计算题的实例来演示,计算这个题目,计算机是如何来工作的。
3、游戏学习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施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我在讲网络信息检索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安排了一个竞技游戏,按照一段具体的文字,从中提炼关键字进行搜索,查找这段文字所叙述的是哪个景点,学生的热情很高,效果很好。
二、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了良好的 学习习惯 和团结协作精神。
如七年级的学生制 作 演示文稿 时,因为 演示文稿 中即包括文字,又包括声音,视频,即要学生熟悉网络懂得下载资料又要学生懂得 演示文稿 的制作技术,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在 综合训练时,我对学生进行分组,五个同学一组,同组的同学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有专门选的,有整理文字的,有技术支持的等等。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因为对于一项集体活动,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获胜。
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这是一个个性飞扬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竞争。同时,这又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合作。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品德。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一、 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1.播放孩子们捡落叶时的视频,引起幼儿兴趣
师:你们在干什么,你捡的是什么落叶?
2.出示PPT树叶(加上飘下来的动画形象)
师:他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小结:生活中的树叶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像小姑娘的裙子、有的像一座小船、有的像小动物的脸?
分析:
组织教学活动导入非常重要,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导入课题,播放孩子们捡树叶时欢快的情景,使幼儿能很快地参与到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主体。导入以播放视频像是看**一样直观的帮助小朋友回忆捡落叶这件事,以及在视频中也能获得一些捡落叶时和自己有关的一些信息。这样对于下一环节有了很大的帮助,也给爸爸妈妈看到了孩子们平时在园的活动。
二、 借行想象,树叶拼贴
1、出示范例
师:银杏叶像什么?
幼:像裙子(出示有关银杏叶制作裙子的范例图)
2、根据孩子的回答,现场利用多媒体制作
师:这个像什么?(利用计算机,现成拼贴树叶贴画)
3、播放范例,配音乐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用各种树叶拼贴出来的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分析:
在课件中制作了一个翻页按钮,并给它配上了欢快的音乐,即方便教师自己操作也使课件变得生动有趣。于是课件画面既可以按顺序出现,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作任意选择、重复或停顿,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而利用计算机制作树叶拼贴画,减少了找树叶、贴树叶这些等待时间,避免孩子们出现等待后的消极情绪,将以保存在计算机中的树叶点击出来然后配上路径,进行树叶组合运用既快又有趣的方法,使其出现一副孩子们想象中的,以简洁、明快的方式使整个活动的重点就顺势慢慢铺展开了有利于教师发挥课堂应变能力,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组进行操作,教师适时指导。
要求幼儿和父母大胆想象动手创造
分析:
我们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材料,亲子操作活动中,我把屏幕切换到主页,目的是让孩子们有想象空间,有自己的发挥余地,不会依样画葫芦。与此同时我还配上了轻松欢快的音乐,创设了一个完全放松的情境,使孩子们能尽快投入到创作当中。
四、 评价、相互欣赏作品
1、 说一说你们拼贴的是什么,运用了那些树叶
2、 邀请你的爸爸或者妈妈一起和你的作品合个影
3、 游戏(播放音乐):扫树叶
分析:
制作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完整而又印象深刻的总结活动,才更能体现活动的主题。为此,在幼儿自由发言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拍照环节,让孩子们和父母合作完成的作品留影,这个环节对孩子和父母们来说是意义非凡的,因为此时他们正在享受成功的喜悦。最后,我们又做了一个游戏把制作时留下的落叶清理干净,配上舞动的音乐孩子们不仅不觉得无聊还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此时,幼儿的情绪应是极其高涨的。
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课件远比单调、枯燥的教学更具有吸引力,这也正是其他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多媒体技术正是适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产生的。它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操作灵活简便等特点。通过这种多媒体手段,可以产生出生动逼真的动感形象、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幼儿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既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又能优化幼儿园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导入环节我选用了前期经验准备孩子捡树叶的视频帮助幼儿回忆并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用动态的帮助幼儿掌握树叶贴画的方法,最后用拍照的发放进行评价,并运用音乐完成了整理收归的延伸,此时孩子们还是没有厌倦的情绪出现。运用传统的进行教学,幼儿只能保持短暂的注意力。因为虽然色彩也鲜艳,动态也形象,但毕竟是静止的,教师呈现不出丰富的事物形象,幼儿注意的集中性不强,这种方式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因而在教学活动中的最初阶段幼儿还感兴趣,随后注意力就开始分散了。其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幼儿学得烦。由此可见,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富有情趣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有助于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有效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许多优势,我们在运用它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把学习和生活相脱节。因为学习的内容常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能为学习提供大量的素材。只有把身边最亲切、最能激发幼儿情感的事物作为学习的对象才能以最佳状态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导入部分,我选用的是孩子们捡树叶时拍摄的视频,这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事件有一定的经验,而不是去找寻一些更专业更有指向性的视频或者,使得幼儿一开始就处于陌生的状态下开始了毫无范围的思考,是孩子一开始就没有兴趣去参与活动,所以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与魅力,才能提高幼儿素质。
;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摆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又是教学实践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思路和设想。
一、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一)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五)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
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也所改革、有所创新。
(一)整合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例如我在“魅力无锡――有效获取信息”教学案例中,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以及关注家乡发展与建设的意识。
(二)分析教学对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结合当地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的条件等方面来确定。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也强调要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合作的过程,强调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过程中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4)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魅力无锡――有效获取信息”这个教学案例中,我设计通过获取无锡城市的相关信息,来制作展示无锡魅力的电子作品,让学生既学习到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又了解了无锡的发展和建设情况。
(五)组建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分为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
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常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民在网上获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关学习资源。
(六)创设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七)制定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三类:(1)主动性策略;(2)协作式策略;(3)情景性策略。
学习策略要在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重点,运用分组教学,在教师的激励下,通过情景创设,以及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达到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的学习策略。
(八)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Webquest)、发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讲授法等。
(九)构建互动课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十)开展教学评价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做好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记录到档案袋中,如:学生发言情况、学生协作学习情况、作品评价情况、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
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个刚刚开发的新领域,值得我们进行长期的探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着眼于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进、考核逐步规范,这些都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去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
1、行动研究法:教师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观察法: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的外在表现进行考察,然后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状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