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时尚”的桥
静观效果图,但见二七长江大桥犹如长龙卧波,亮点闪耀。整个桥的外形轮廓流畅,造型优美,斜拉索像是把展开的巨伞,高耸的三塔则寓意着武汉“三镇”。
高宗余说,由于坐拥众多桥梁,武汉已有“桥梁博物馆”的美誉,现有桥型有双塔斜拉桥、双塔悬索桥、拱桥、连续结构桥等,但还没有一座三塔斜拉桥。随着二七长江大桥的建设,武汉这个“桥梁博物馆”将增添“新成员”,丰富武汉的桥文化。
更值得一提的是,二七长江大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三塔斜拉桥,主跨616米。此外,二七长江大桥塔高205米,比在建的天兴洲长江公铁两用桥还高9米,是武汉市塔最高的桥梁。
据介绍,围绕二七长江大桥的桥型,许多桥梁专家注入了大量心血。大桥院的方秦汉院士、杨进设计大师等从-1979年起,数十次去现场探访,先后参照了世界许多标志性桥梁的桥型,如希腊的雷翁大桥等,引进消化了许多国内外先进建桥理念。
最“实惠”的桥
规划建二七长江大桥时,共有5种方案,为何最终选择三塔斜拉桥?高宗余介绍,主要是出于通航、经济、实用等多方面考虑。
武汉已有长江大桥中,一桥与二桥相隔6.8公里,二桥与天兴洲大桥相距9公里多,而二桥与二七大桥只隔3.2公里,这种近距离,让往来船只调整姿态的时间过短。因此,最后方案确定桥型为船只调整余地大的双主孔。
双孔桥,可以是拱桥,也可是斜拉桥。当时,有不少专家建议取景观效果更好的拱桥。但发改委、规划局等专家则力主三塔斜拉,因为斜拉桥在武汉技术成熟,且武汉虽然不缺斜拉桥,但未见三塔斜拉桥。相比之下,拱桥施工难度大,加上钢材涨价,用钢量很大的拱桥造价不菲。大桥院设计的三塔斜拉桥,外形轮廓优美,尤其是高耸三塔很具有鲜明的武汉特色(寓意武汉三镇)。最后,武汉市最终决定二七桥用三塔斜拉桥的桥型。
据估算,二七大桥选用三塔斜拉桥后,主桥及两岸配套工程约需投入资金42.6亿元,比拱桥和悬索桥的造价都要低,体现了经济、实用、合理的建桥原则;如果建两塔斜拉桥,造价更贵。
此外,选用三塔十分便于船只通行,两个主跨616米,符合575米的船只通航标准。
工期最短的桥
据介绍,二七大桥选用三塔斜拉桥,还因为该桥型建设的技术成熟,施工便利。武汉现有两大建桥军团——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均具有很强的建设斜拉桥能力,世界最大跨度的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最大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都是他们所建。
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二七长江大桥上马刻不容缓,且工期定为-3年,时间十分紧迫。
建桥时间紧迫的原因是,武汉中心城区交通压力越来越大,长江二桥长期超负荷。鉴于分流长江二桥交通压力的紧迫性,二七大桥工期较短。
有关人士称,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城市格局导致武汉市过江交通矛盾长期存在,跨江交通一直是武汉市交通的首要问题。
武汉市过江通道数量十分有限,主城区内长江上仅三座过江桥梁,总计车道数16条,设计通行能力合计约为15万辆/日,而根据2007年过江交通车流量调查,长江大桥全日车流量达到8.5万辆(实行单双号交通管制),长江二桥全日车流量达到12.1万辆,白沙洲长江大桥全日车流量为4.8万辆,实际总的过江交通车流量达到了25.4万辆/日。城市过江通道供应严重不足,并且主要的跨长江交通流集中在中心区的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上(2007年两者交通量占主城区内跨长江交 通 总 量 的81.1%),使得这两座桥梁车流量处于超饱和状态。
二七大桥桥面要比长江二桥稍宽,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其将有效分流武汉长江二桥的过江交通压力,预计有15%的车流将分流到二七大桥上。
最抗“位移”的桥
悬索桥、斜拉桥、彩虹桥……江城的跨江桥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轻巧俊美,但近几年江城新建的桥梁却越来越显“弱不禁风”,近两年武汉多座桥梁进行了“大手术”。
有桥梁专家说,造成当今桥梁“短命”的原因涉及设计、建设、使用、养护等多个环节,如受当时技术条件制约、结构设计不合理、超载车辆反复碾压、车流量超过当初设计负荷等,但钢箱梁和混凝土不能很好粘接,造成“位移”,是造成桥梁反复大修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白沙洲长江大桥等),这也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29日,大桥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很好解决这一难题,二七大桥在设计上想了很多办法,如采用结合梁结构,在钢面上增加30多万套剪力钉,使混凝土和钢箱梁能更牢固地粘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保证桥梁质量,减少大桥的大修。
最结实的桥
据高宗余介绍,二七长江大桥建成后,将是武汉最结实的大桥。它的设计寿命是100年,道路等级是城市快速路,能抵御300年一遇的洪水。
设计上,还强化了二七大桥的防震功能。虽然武汉发生地震几率很小,但二七大桥能够抵御2000年一遇的7级地震。此外,牢牢“站”在江里的三个桥墩防撞能力很强,在5000吨级的海船撞击下,桥墩仍然纹丝不动。
长江大桥、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军山长江大桥、天心洲长江大桥(在建)、二七长江大桥(在建);江汉一桥(江汉桥)、江汉二桥(尹稚桥)、江汉三桥(月湖桥)、江汉四桥(青川桥)、江汉五桥(长风桥)、江汉六桥(古田桥,在建)。
长江大桥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仅指宜宾岷江口以下长江段上的桥梁,广义上是指长江干流上的所有桥梁。
截至2019年11月,我国已在长江干流上建设各类长江大桥115座。按桥型分,梁桥27座,斜拉桥57座,悬索桥22座,拱桥9座;按功能分,公铁两用桥9座,铁路桥9座,公铁两用桥4座,人行桥2座,管线桥1座,其余为公路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长江上没有桥。只能坐渡船过河,交通很不方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长江大桥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苏联专家为这座桥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它是一座连接京武铁路和武广铁路的两用铁路桥。
1968年,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5年以来,随着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原来全部由国家拨款,建成后不再收取过桥费;一大批高投入、高技术、大跨度的长江大桥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通常,横跨长江及其主要支流的桥梁统称为长江大桥。
长江上游金沙江、通天河、沱沱河已建或在建桥梁46座(由于金沙江上游桥梁建设规模较小,资金需求量较低,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可能有各自的桥梁建设规划,难以准确统计,因此设计或规划中但未正式开工的桥梁不包括在内)。因此,在长江及其主要源头金沙江、通天河和脱脱河上有105座桥梁(包括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