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立秋的到来,人们往往以为暑热即将退去,秋老虎”的余威却不容小觑,这段时期,天气依然闷热潮湿,昼夜温差大,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本文将详细探讨在“秋老虎”发威时,哪些疾病容易找上门,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
“秋老虎”期间,闷热高温的天气会使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迅速流失,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从而增加血栓、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进一步加剧了冠心病的发作风险,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尤其需要警惕这一时期可能出现的病情恶化。
预防措施: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适当进行室内运动,如瑜伽、太极等,以调节身心状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遵医嘱服药,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中暑及热射病
尽管已入秋,但“秋老虎”的酷热天气依然可能导致中暑,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热射病,其死亡率高达60%,热射病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导致体温急剧升高,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种严重疾病。
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在午后高温时段外出,如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戴遮阳帽、穿长袖衣物、涂抹防晒霜等,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但需注意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如头晕、恶心、大量出汗等,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休息,补充水分,并寻求医疗帮助。
呼吸系统疾病
很多人认为呼吸系统疾病易发在冬季,但实际上,在“秋老虎”这种闷热天气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高于全年平均水平,季节交替,高温多雨的天气使人免疫力低下,同时吹风扇、开空调导致的室内外温差大,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进而引发肺炎。
预防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呼吸道疾病患者密切接触,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身体免疫力,一旦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风燥感冒
由夏入秋,天气逐渐变得干燥,这也是风燥感冒的高发期,风燥感冒除了有一般感冒的症状,如头疼、咽喉肿、鼻塞外,还伴有明显的咽喉干、嗓子紧等“干”的症状。
预防措施:多喝水,保持呼吸道湿润,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润肺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吹风,尤其是早晚温差大时更应注意。
面瘫
“秋老虎”期间,早晚天气变凉,风寒之邪容易侵犯面部,导致面部神经炎,即面瘫病症,秋风又被称为“邪风”“贼风”,过度吹风容易导致面部神经麻痹,严重时嘴歪眼斜。
预防措施:减少在风口处停留的时间,避免过度吹风,早晚温差大时,注意面部保暖,可佩戴口罩或围巾等防护用品,一旦出现面瘫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
秋痱子
进入“秋老虎”时期,虽然早晚天气不那么热了,但不少人身上仍会起小疙瘩,这就是“秋痱子”,秋痱子比夏天的热痱子更难治,且易与湿疹混淆。
预防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换衣,避免穿着过紧或过厚的衣物,以免加重皮肤负担,适当使用痱子粉或爽身粉等护肤品,以缓解皮肤不适。
肠道疾病
“秋老虎”期间,人体消化功能变弱,抵抗力下降,加之闷热的天气适宜细菌繁殖,因此腹泻、肠炎等肠道疾病成为这一时期的常见病。
预防措施: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变质食物,不喝生水,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消食作用的食物,如山楂、陈皮等,一旦出现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红眼病
红眼病又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秋老虎”时节最容易犯的眼部疾病,该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避免与红眼病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用品,一旦出现眼部不适,应及时就医治疗。
口腔溃疡
立秋过后,“秋老虎”时期容易出现口腔溃疡,这是因为人体已经习惯了夏季的气候特点,突然从闷热改到凉爽,身体需要一段适应过程,期间体内阴阳平衡被打乱,内热无法及时排出,导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预防措施